今年以来,全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,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,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。3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762.79亿元,比去年同月增长27.5%,当月产值和增速均达2005年以来的次高。1-3月实现总产值1993.96亿元,增长23.2%,增幅比1-2月高1.3个百分点,比去年同期高3.5个百分点,是2005年二月份以来的最高点。3月份完成增加值207.62亿元,增长23.2%,1-3月实现增加值548.67亿元,增长19.3%,增速居全国第15位,比去年同期位次前移6位,在华东七省市居第四位,位于山东(25.3%)、江苏(22.6%)、江西(21.4%)之后。
一、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
1、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。1-3月,全省轻工业完成总产值889.66亿元,增长23.9%;重工业完成总产值1104.30亿元,增长22.6%,轻工业增幅高于重工业1.30个百分点,但我省重工业总产值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5.4%,重工业仍是我省工业的主体。
2、各行业全面增长,三大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拉动作用明显。1-3月,全省37个工业行业均有不同程度增长。增长在30%以上的行业有化学纤维制造业(83.4%)、木材加工业(56.4%)、饮料制造业(45.3%)、石油加工及炼焦化(44.9%)、非金属矿采选业(43.6%)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(34.3%)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(33.2%)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(30.8%)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(30.4%)。
电子、机械、石化等三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874.82亿元,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3.9%,增长22.3%,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6.5个百分点,生产形势全面向好,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1.9%,拉动全省工业增长9.7个百分点。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产值325.02亿元,增长25.9%;机械装备业完成产值300.68亿元,增长19.4%;石油化工业完成产值249.01亿元,增长20.0%。
在制造业中,产值超百亿的四个传统优势产业分别是通信设备、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、皮革、毛皮、羽绒及其制品业、纺织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,比去年同期增加三个。这四个优势产业完成总产值658.79亿元,同比增长26.5%,增幅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3.0个百分点,拉动全省工业生产增长约9.2个百分点,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9.1%。
3、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共同增长,私营工业增长领先。1-3月,全省各种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普遍增长,经济总量占全省最大的“三资”企业增长20.2%;经济总量居第二位的股份制企业增长速度达到30.4%,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.2个百分点;集体企业增长25.6%;国有企业增长20.2%;股份合作企业增长最慢,增长16.8%。
私营工业发展加快,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新亮点。近年来,各级政府大力拓宽融资渠道,民间资金大量进入工业领域,有力地促进了私营经济发展。1-3月,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实现总产值320.06亿元,增长39.8%,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.6个百分点,成为我省工业加快发展的一支新兴力量。
4、前百家企业生产快速增长。一季度完成工业产值前100家的企业完成总产值725.60亿元,增长23.9%,比上年同期提高6.1个百分点,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6.4%,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8.5%。其中累计产值超10亿元且增幅较大的企业有:联想移动通信科技有限公司;福建省炼化有限公司、漳州灿坤实业有限公司、福建三安钢铁有限公司、夏新电子有限公司、厦门华侨电子企业有限公司、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。
5、工业产品产量生产形势向好。从统计的287种主要工业产品生产情况看,75.3%的产品增长。从能源类产品看:原煤增长15.0%、发电量增长18.3%、汽油增长48.9%、煤油增长77.2%、液化石油气增长28.7%,对缓解我省相关产业的压力起了积极作用。从支农类产品看:尿素增长4.1%、磷肥增长25.9%、合成氨增长6.0%,化学农药增长10.5%,为农业生产发展起了推动作用。食品及日用轻纺品产量增多降少。汽车增长9.4%,彩色电视机增长27.4%,移动通信手持机增长62.1%。
6、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。外贸出口是推动我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动力。目前我省工业出口产品结构逐步朝精加工、深加工、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,形成了以机电、轻纺产品为主体,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体系,工业品出口总量保持持续增长。1-3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611.44亿元,同比增长13.1%。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08.5%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45.3%、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1.5%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32.6%、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长57.7%、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增长29.6%。
7、各设区市全面增长。1-3月,在全省9个设区市中,工业总产值超过400亿元的有福州、厦门和泉州3个市,设区市数比上年同期增加2个,三设区市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445.99亿元,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.6%,拉动全省工业生产增长15.9个百分点;工业总产值在100-200亿元的有莆田、三明和漳州3个市,设区市数比上年同期增加2个,这三个设区市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70.09亿元,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1.2%,拉动全省工业生产增长4.9个百分点。
二、当前工业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
1、产销率略有回落。1-3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905.88亿元,增长21.0%。产销率为95.58%,比上年同期低0.69个百分点。从设区市看,产销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福州(94.16%)、莆田(92.91%)、三明(94.85%)、泉州(95.26%)、漳州(93.41%)和南平(93.66%)等6个市,较高的有龙岩、厦门和宁德。
2、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增幅不高。1-3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611.44亿元,增长13.1%,比去年同期回落6个百分点。从设区市看,对全省贡献较大的福州、厦门、泉州、漳州和莆田五市,其中福州(17%)、莆田(25.4%)和泉州(15.5%)增长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厦门增长8.4%,回落14.2个百分点,漳州增长6.9%,回落25.9个百分点,这两市对全省影响较大。
3、地区之间发展不够平衡。从工业总产值增长幅度分析,莆田、宁德和三明市发展速度列全省各市前3名,但这三市的总量比重不大;总产值总量居全省第一的厦门市,增幅仅为16.9%,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.3个百分点,比去年同期回落1.3个百分点。主要原因是受柯达(中国)、柯达(厦门)两家企业的影响。
4、生产要素制约明显,影响了企业生产发展。经调查,一些中小企业在开办、发展中,资金不足,需贷款,但难度较大。而有些企业由于受土地征用的限制、影响了发展,要想新增土地难度更大。今年3月26日国家发改委决定将汽油和柴油每吨再次上调300元和200元,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运输成本,要素“瓶颈”制约了我省工业经济发展。
5、出口面临较大的不确定因素。自2005年1月1日取消配额管制后,反倾销调查不曾间断,输美纺织品重返配额。今年3月23日,欧盟决定对中国产皮鞋从4月7日起的6个月时间内分段征收4.8%到19.4%的反倾销税,将制约我省鞋业的出口。
今年是“十一五”的开局之年,落实科学发展观,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至关重要。针对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,我们既要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,又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,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。一是要加快结构调整,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;二是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,挖掘潜力,通过节能降耗,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;三是要抓好扭亏增盈。对亏损企业特别是亏损大户,进行分类指导,探析亏损原因,采取有效措施,切实扭转亏损额居高不下的局面;四是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,走新型工业化道路;五是要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